今年45歲的戴細梅是大亞灣澳頭媽廟村人,大家都叫她“戴姐”。每天早上打掃好房間衛生,非得窗明幾凈才放手。收拾好屋子,準備好當天的菜品后,她就和丈夫不急不躁地喝茶、和鄰居們聊聊天,靜待客人上門。
去年底,戴姐毅然辭去干了多年的機關單位飯堂工作,回到家用自己家的三層小樓房做起了民宿和農家樂,房前轉角處樹立著一塊牌子 “旺角旅館”。“以前想都沒想過這輩子自己也會做創業做老板!”戴姐說,她創業開農家樂,最主要的不是為賺錢,而是為了實現自己更大的價值。
村子變漂亮
她回家開農家樂創業
在外人眼里,戴姐和丈夫的小日子過得很愜意:他們有一雙兒女,女兒已出嫁,兒子正上高中。家里占地面積130多平方米的三層小樓房是十年前建的,還很新,在村里也算很靚的樓房。樓房旁還有一個寬大的院子,加起來有四五百平方米。因為戴姐的勤快,房子和院子總是打掃得干干凈凈、體體面面。
此前戴姐和丈夫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,她自己是在一機關單位飯堂工作。而且村里與開發商合作的村企合作項目,她家還將分到三套房。“我沒什么文化,但現在兒女都長大成人,家里房子車子也有,按理是沒有什么經濟壓力了,守著一份工作也能過得好,但總感覺給給別人打工自己就被困死了,沒那么自由,生活也缺了點追求。”戴姐坦言。
2016年7月,“品僑鄉古村韻味 傳客家民俗文化——— 媽廟村婦女發展助力計劃”項目啟動,生性開朗的戴姐積極配合參加社工開展的各項活動。在與社工打交道的過程中,她的思路也活泛了,看著自己生活的媽廟村一天天變得更加漂亮,就想回家自己做點事情,打算利用自家三層小樓房開個農家樂。
說干就干。2017年底,戴姐和丈夫辭了工作,將樓房的一樓和二樓收拾出來,一樓做餐廳,招待客人;二樓三間臥室可供客人留宿。忙活了一個多月后,在社工們的幫助下,她家的“旺角農家樂”(旺角旅館)正式開業了。開業之初一個月,家里招待了40多位客人,雖然除去成本沒啥利潤,但看著大家吃著自己做的飯菜、賓至如歸的場面,戴姐很開心。
身懷好廚藝
讓客人賓至如歸
戴姐家的樓房就在村道邊。站在二樓陽臺望去,媽廟村景色盡收眼底。為了讓客人們住得舒服,她都是親自打掃衛生,每天把房子收拾得很干凈。
以前一直在單位飯堂做事的戴姐有一手好廚藝。“客家菜里只要你說什么菜,我就給你做。”戴姐“豪氣”地說,她還會做包子、餃子、茶果等各種包點。
為了讓客人們有地方活動,戴姐和丈夫還將樓房旁邊的院子也收拾起來,打造成一個親子樂園:圍了柴房,養了些本地雞;種了一片菜園,菜園里綠菜油油。院子旁邊就是草堆嶺休閑公園,院墻上爬滿了百香果。大人帶著孩子們來吃飯,可以讓小朋友自己動手體驗摘菜、燒柴火、做飯,吃完飯大家可以逛逛屋后的公園,到村里探訪古建筑,感受民風民俗。
創業開頭難
已經做好心理準備
“戴姐,生意怎樣啊?”鄰居們和社工都很關注戴姐的農家樂生意,見到她就會問。社工們除了開業之初幫助她出謀劃策、裝扮房間外,也盡力幫她推廣網絡平臺宣傳。
戴姐說,她開農家樂時,有動員幾家鄰居一起來做,這樣村里形成了農家樂氣候,更能吸引客人來吃飯、留宿。“但她們都說要我先做著看看,不肯貿然加入,”戴姐說,因為大家都關注著,她就更加想把這個事情做好。不過,既然是自己創業,她就做好了吃苦的準備,開始一段時間能賺個人工費就知足了。戴姐沒做過生意,總想著把最好的東西展現給客人。她家的客房收費很便宜,而吃飯也是物美價廉。戴姐說,這半年來,家里的農家樂生意一般,多是熟人。為了打開市場,她也想多點渠道去營銷,卻又總抹不開面子,在微信上發個廣告都覺得不好意思。
而今,戴姐家還沒有“遠近聞名”,卻已是許多志愿者心中的“家”。媽廟村婦女發展助力計劃項目開展了許多活動,也吸收了許多來自惠州、深圳的志愿者,大家都很開心在戴姐家的農家樂聚餐、游玩。
盡管生意還不紅火,戴姐卻盡力做著公益事業。“品僑鄉古村韻味 傳客家民俗文化——— 媽廟村婦女發展助力計劃”項目最初倡導社區公益金,也就說,戴姐家的農家樂每收入一筆錢,都將從中抽取一部分作為社區公益金。
相關鏈接
私房菜館里藏著大小幾百盆盆景
除了“旺角旅館”的戴姐,媽廟村創業的農村婦女還有“盆錦人家”的蘇惠錦。家住存盧樓對面的蘇惠錦是個傳統的家庭主婦,丈夫在外開車,她在家照顧家庭、接送孩子上學。用她的話來說,開私房菜館,一是為了貼補家用,二來就是當成一項事業。
蘇惠錦的私房菜館名叫“盆錦人家”,對應“盆景”。她和丈夫都喜歡花花草草,故而在家里種養了大大小小幾百盆盆景。蘇惠錦說,這些盆景大多是她和丈夫閑來無事爬山或遠足時,從路邊、山林里發現并挖了回來悉心修剪栽培的。這些盆景如今已成為她家乃至村中一景,來吃飯的或到村里探訪的,都會到她家來觀賞一番。
敢做私房菜,一是因為蘇惠錦廚藝頗佳,做得一手好客家菜;二是菜館所需瓜果蔬菜都是她自己在后山自己種的,綠色無污染。
因為平時要照顧孩子,蘇惠錦又經常一個人做菜,招待客人,接待能力有限,因此想要一嘗她的手藝,還需提前預訂。本組文圖 《東江時報》記者匡湘鄂
本文轉自:今日惠州網http://www.huizhou.cn/